2025年5月16日凌晨,印度突然关闭了杰赫勒姆河上游的闸门。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农民阿卜杜勒站在干涸的田埂上,用开裂的手掌捧起一把皲裂的泥土:“昨天还能浇地的水渠,今天就变成了晒谷场。 ”这个场景被路透社记者拍下,画面里枯萎的麦苗和空荡荡的水库形成刺眼对比。
印度水利部门当天发表声明,称此次断水是“闸门例行检修”,但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指出,印度单方面切断杰赫勒姆河水流的行为,直接导致巴境内1200万亩农田断灌,1800万人口饮用水源告急。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,印度控制的河流为巴基斯坦提供63%的农业用水,每年4-6月小麦收割季的水资源调配尤为敏感。
争议焦点集中在印度河水资源分配协议上。 1960年签署的《印度河水条约》规定,印度对杰赫勒姆河、奇纳布河和萨特莱杰河拥有有限使用权,但必须保障下游巴基斯坦的基流量。 2023年印度单方面修改水坝运营规则,将原本用于水力发电的巴格里哈尔大坝改作蓄水灌溉,导致下游水量骤减37%。
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(CSIS)2024年的研究报告显示,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新建的6座水坝,已使印度河下游年均径流量减少22亿立方米。 这些水坝的闸门控制室全部由印度边境安全部队把守,卫星图像显示闸门开合频率与印巴边境冲突存在明显关联。例如2024年9月,印军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遭遇袭击后,拉维河下游水位在48小时内下降4.2米。
水资源武器化并非新鲜事。 埃及曾威胁轰炸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,土耳其在幼发拉底河修建的巨型水坝让叙利亚陷入用水危机。 但印度是目前唯一系统性将水利设施纳入军事战略的国家——印度陆军2019年《非对称作战手册》明确将“水文控制”列为第14类战术手段,2022年更成立专门的水利作战指挥部。
争议水坝中最敏感的当属查谟大坝。 这座位于印控克什米尔的混凝土重力坝,蓄水量相当于3个三峡水库。 国际水管理研究所(IWMI)的监测数据显示,该大坝关闭闸门时,下游巴基斯坦信德省的稻田水位会在72小时内下降1.8米,直接导致盐碱化土地增加12%。2024年旱季,印度曾连续17天完全关闭该大坝,造成巴基斯坦信德省爆发大规模骚乱。
法律层面出现新动向。 2025年3月,伊斯兰堡向海牙国际法院提起诉讼,指控印度违反《联合国水道公约》第7条“不造成重大损害”原则。 虽然印度不承认该公约,但国际法院仍受理了此案。 值得注意的是,起诉书中首次将水坝定义为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”,主张摧毁具有战略威胁的水利设施属于自卫权范畴。
民间抵抗运动正在发酵。 在巴基斯坦开伯尔-普赫图赫瓦省,当地村民用铁锹挖开了印度援建的灌溉渠,这些混凝土水渠被漆上“血河”字样。 边境地区的农民开始恢复祖父辈使用的坎儿井系统,这种古老的地下输水隧道能规避地表断水威胁。 与此同时,俾路支解放阵线声称对印度查谟大坝的输电线袭击负责,该组织最近三个月已实施6次针对水利设施的袭击。
国际社会反应呈现分裂态势。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呼吁重启印巴水谈判,但被印度以“内政问题”驳回。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态“反对任何形式的水资源武器化”,却同时批准向印度出售价值8.2亿美元的水坝安全监测系统。 俄罗斯则提出用核技术帮助印度建造海水淡化厂,试图从根源上降低对河流的依赖。
水利专家提出技术解决方案。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建议在争议河流部署区块链水监测系统,通过不可篡改的传感器数据确保分水协议执行。 以色列滴灌公司向巴基斯坦兜售节水技术,声称能使农业用水效率提升40%。 但这些方案都面临根本性质疑——当上游国家掌握着水闸开关,再先进的技术也抵不过控制室里的一个操作杆。
印度国内并非铁板一块。 旁遮普邦的锡克教农民举行示威,抗议政府将农业用水调往军事设施。 泰米尔纳德邦的渔民控诉海水倒灌导致渔场盐度失衡,过去两年渔获量下降55%。 印度水利部长不得不承诺,将在6月季风季来临前恢复部分河流的下泄流量,但这个保证被《印度快报》称为“雨季到来前的行为艺术”。
卫星遥感数据揭示更严峻现实。 欧洲航天局的监测显示,印度河三角洲在过去五年萎缩了28%,恒河-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的沉降速度加快三倍。 NASA的地下水储量图谱中,印巴边境地区出现连片的深红色区块,标志着地下含水层已透支80%以上。 这些数据拼凑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:当水成为武器时,最先枯竭的不是河道,而是人类最后的理性。